博客
关于我
强烈建议你试试无所不能的chatGPT,快点击我
设计模式(八)_门面模式
阅读量:7070 次
发布时间:2019-06-28

本文共 1287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4 分钟。

今天一看日期,我擦,已经7月中旬了,抓紧时间学习起来。这个月要把设计模式结束掉,因为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

为什么今天学习这个模式呢,因为最近在看log4j2,然后看到了阿里规约中有关日志的规约中写到:

应用中不可直接使用日志系统 (Log 4 j 、 Logback) 中的 API ,而应依赖使用日志框架

SLF 4 J 中的 API ,使用门面模式的日志框架,有利于维护和各个类的日志处理方式统一。

概念

门面模式是对象的结构模式,外部与一个子系统的通信必须通过一个统一的门面对象进行。门面模式提供一个高层次的接口,使得子系统更易于使用

门面模式有的地方也称为外观模式

例子

看了上面概念,我想门面模式应该这个样子,以日志系统为例

image

咱们再找找其他人如何表示的

image

不得不佩服大牛,不仅技术强,画图也比我画的好!咱们还是先从简单的例子中理解下,路要一步一步走的。这篇主要以门面模式为主


代码示例

找个简单的例子,这个例子很形象,保证你看了之后绝对能记住

身为程序员,第一件事情就是来了开电脑,只要按下开机键。其实电脑内部实际上也启动了多个模块,如cpu、硬盘、内存等等

image

开机键就是一个很好的门面,让程序员无需了解cpu,内存和硬盘如何启动。

public class Cpu {        public void start() {        System.out.println("cpu启动了");    }}public class Disk {        public void start() {        System.out.println("硬盘启动了");    }}public class Memory {        public void start() {        System.out.println("内存启动了");    }}

如果没有开机键,我们需要这么做:

new Cpu().start();        new Disk().start();        new Memory().start();

有了开机键,这些操作都交给开机键去做

public class StartBtn {        public void start() {        new Cpu().start();        new Disk().start();        new Memory().start();    }}

我们只需要

new StartBtn().start();

门面模式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方便的接口,也让我们的系统和子系统解耦。

总结

门面模式主要使用场景:

  • 包装多个复杂的子系统,提供一个简单的接口
  • 重新包装系统,隐藏不想暴露的接口

优缺点

将复杂的接口简单化,减少了客户端与接口之间的耦合,提高了安全性。可能产生大量的中间类(门面类),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

转载于:https://www.cnblogs.com/zhenghengbin/p/9304124.html

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java获取类的信息
查看>>
Hibernate5-进阶添加工具类,对获取Session的方法封装
查看>>
通过内存映射文件来颠倒文本内容(暂没有处理Unicode和换行符)
查看>>
Debian软件包信息查询
查看>>
天猫物流提速背后:大数据加速颠覆传统零售业
查看>>
网页优化十大策略
查看>>
为每一个table单元格设置不同的背景颜色
查看>>
盘点智能硬件中那些脑洞大开的黑科技
查看>>
[HDFS Manual] CH4 HDFS High Availability Using the Quorum Journal Manager
查看>>
maven pom.xml详解
查看>>
活动目录数据库文件介绍
查看>>
Linux下配置tomcat+apr+native应对高并发
查看>>
html5播放mp4视频代码
查看>>
孟子>正文 活动目录(Active Directory)域故障解决实例(转载)
查看>>
NoSuchMethodError: org.hibernate.SessionFactory.openSession
查看>>
textarea自动调整高宽
查看>>
python基础---面向对象高级
查看>>
vim的分屏
查看>>
windows客户端安装
查看>>
关于大型网站技术演进的思考(十八)--网站静态化处理—反向代理(10)
查看>>